路由人生 经济贸易 什么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各自的特点

什么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各自的特点

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cash reserve ratio)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但是,法定存款准备纪律政策存在三个缺陷:

一、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可以变动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反方向抵消法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被当作一剂“猛药”;

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存款货币银行的辗转存、贷,逐级递推而实现,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而不将其当作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   

2、再贴现政策 (rediscount rate)   再贴现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就广义而言,再贴现政策并不单纯指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也包括中央银行向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其他放款业务。再贴现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包括中央银行掌握的其他基准利率,如其对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利率等),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反之亦然。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相比,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要大一些、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但是,再贴现政策的主动权却操纵在存款货币银行手中,因为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票据以取得信用支持,仅是存款货币银行融通资金的途径之一,存款货币银行还有其他的诸如出售证卷、发行存单等融资方式。因此,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是否能够获得预期效果,还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是否采取主动配合的态度。   

3、公开市场业务 (open market operation)   中央银行公开买卖债券等的业务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其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当中央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央行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我国的公开场业务从外汇操作起步,1996年又开办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政策更具有弹性,更具有优越性:一、中央银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二、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操作;

三、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

四、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性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有可能用其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

但是,它的局限性也比较明显:

一、金融市场不仅必须具备全国性,而且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可用以操作的证卷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必需的规模;

二、必须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例如,如果没有法定准备金制度配合,这一工具就无法发挥作用。

本文来自路由人生,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myweb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ufe@yufe.me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